安博电竞最新地址
- 电话 :0510-83050313
- 手机 :13338746293
- 传真 :0510-83050313
- 网址 :www.bjslxl.com
- 地址 :无锡市阳山镇陆区工业集中区
将富含纤维、短周期速生农林剩余物收集再利用可节约木材。节约下来的树可以固碳,而秸秆制板也避免了焚烧污染。这是一条绿色可持续之路
将富含纤维、短周期速生农林剩余物收集再利用可节约木材。节约下来的树可以固碳,而秸秆制板也避免了焚烧污染。这是一条绿色可持续之路
“中国森林覆盖率23.04%,森林蓄积量175.6亿立方米,人工林面积11.9亿亩。但中国依然是一个森林资源匮乏的国家,木材产量和后备森林资源远远不能够满足多方面需求。”万华生态集团董事长、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副会长郭兴田告诉《财经》记者,木材类产品是中国少数几种严重短缺的产品之一。国家林业局发布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,中国用占全球5%的森林面积和3%的森林蓄积,支撑了占全球20%人口日渐增长的木材消费需求。作为世界最大的木制品类加工及出口国,木材对外依存度超过50%。
郭兴田表示,目前,国内森林产业及林产工业仍存在科技化水平与机械化应用不足、森林ECO的抗逆能力欠缺、人工林场基础设施落后、深加工科技贡献率及林产品工业化水平不高等问题。所以,他建议,加强顶层设计和资金支持、重新制定培育规划方案、鼓励引导节材代木应用、倡导林产工业公司和森林企业组织生态联动、复合经营、推动碳汇交易、建议示范试点等。
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,郭兴田作为人大代表带来三份建议,分别是《加快推进森林及林产工业升级为新森工产业》《用基础装修工业化推动大家居产业基础重构启动家装内需市场》《为城市存量资产改造运维提供绿色金融支持》。围绕新森工产业、家居行业绿色发展等相关话题,郭兴田接受了《财经》记者专访。
《财经》:您提出加快推进森林和林产工业升级为新森工产业,目前国内森林产业和林产工业的现状是什么样?
郭兴田:提到新森工产业,我们要说一下传统森工产业。2016年之前,中国森工产业以砍树为主。工人靠砍树卖树就足以维持生存。2016年起,中国停止对天然林商业采伐,并要求将国内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0%以上。在这种情况下,传统的森工企业大多数都关了,小部分企业改去种树。
我提出的新森工产业就是把育树从选种、栽树、伐树到用树,统筹考虑顶层设计。砍树方面,不能像过去一样大水漫灌连片开发。未来一定是间伐,即隔一两棵树,甚至三棵树才能砍一棵树。这就带来很多问题,90后、00后慢慢的变成了社会主体,你不可能让他们拿电锯去伐树,伐树育林必然走向机械化。我去过很多林场,很多木材都放着没人管,因为搬运成本太高。这就说明随着经济在发展变化,伐树方式在变化,林场怎么来适应新的变化需求,这要求我们重新规划方案。
《财经》:一直以来,中国都是木材消耗大国,但自2016年停止对天然林商业采伐后,逐增的木材需求让国内的木材年均缺口达数亿立方米以上。怎么样才能解决中国木材缺口难题?
郭兴田:中国大宗原材料对外依存度高的并不多,但木材就是这里面一个,中国森林占全世界木材储备的3%,木材对外依赖度超过50%,这对经济发展来说是弊病。
一方面,我们要充分的利用有限的木材,分批次开发。修剪的枝条、边角料都要充分的利用,做到价值最大化。另一方面,我们要找到替代品,用人造板替代天然木材。人造板是家具行业走向工业化的必然趋势,因为人造板都是标准化的,适合大规模工业化生产,所以很多天然木质原料也要做成人造板。人造板最重要的原材料是纤维。中国不缺纤维,14亿人要吃粮食、水果,林子每年要修枝,这些农林剩余物在中国是一个庞大的数字,每年有14亿吨左右。我们只需要拿出其中30%就能生产出中国现在人造板年产总量。
所以,将这些农林剩余物收集再利用,就节约了木材。节约下来的树可以固碳,而秸秆制板避免了焚烧污染。这是一条绿色可持续之路。
郭兴田:主要原材料是林场修剪剩余物,我们叫枝丫材,再加上一些秸秆,苹果树、桃子树、荔枝树、小麦秸秆、水稻秸秆、棉花秸秆、芦苇杆、油菜杆,这项技术万华禾香已经很成熟了。
郭兴田:大约1.2吨左右的生物质原料可制作1立方米的人造板,相当于3立方米木材的使用,1:3的关系。
《财经》:2004年左右,日本约96%的一次性筷子来自中国。且彼时中国的森林采伐大都是采用“一采光”式的砍伐方式,由于后续植树工作乏力,原本是可再生的森林资源就变成了一次性资源。
郭兴田:这件事情要历史辩证地看待,因为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真的很落后、很穷,我们也可以去换外汇的东西不多,所以只能牺牲一部分东西。那个年代只要别人需要,我们就会卖。但是发展到今天,情况已发生变化,国家从2016年就全面禁伐了,这必然会把原有的体系、产业链、供应链全都打碎,需要重建。如果这时国家能合理引导,林产业发展会更快步入正轨。我这次提的建议就是要将过去的砍树、种树,用树三者统筹起来。
郭兴田:我能理解林产工业工人的难处,20年前中国森林覆盖率很差,世界上的排名100名开外,最近几年我们的名次已经提到几十名了,这说明国家下大决心来封山育林。我们要用多长时间,将森林覆盖面积提升到什么程度?需要倒推到选种,看什么种类的树木成活率高,更方便管理。天然林有自己的生态,但人工林很容易形成树种单一、生态不完善的现象。人工林与天然林差别很大,比如黑松林的寿命是60年-70年,杉树寿命60年-70年,杨树30年-40年。所以,当地具体种植什么树种,还需要论证,我希望拿出几个林场做试点。
德国是世界林业发展的典范,“近自然育林”,围绕优良乡土树种源选择、工厂化育苗、机械化和半机械化造林、合理密植、混交模式选择、科学经营管理等,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营造林技术体系,体现了尊重自然,顺应自然的原则。德国森林产业的蓬勃发展,不仅因为其具有发达的林道网和林业机械化,还有林产工业的生产集中化和规模化等,这可以让我们借鉴。
《财经》:针对植物纤维的粘合成板很难,你们用了十五年才把它产业化了。产业化难点有哪些?
郭兴田:第一个困难是将农作物的秸秆制备纤维。秸秆毕竟不像木材,它比较细,粉碎了以后纤维含量比木材低。如何更好地制备纤维需要探索。第二,制备成纤维后怎么把它黏合起来。农作物秸秆有个特点——不容易粘。如果下雨天你去看庄稼,会发现地里亮晶晶的,这层亮晶晶的东西就是农作物表面的蜡状物质,是防水的,所以把它粘起来就是一件非常难的事。第三,我们用聚氨酯胶粘剂把秸秆粘起来,但又有新的问题诞生,因为设备都是金属的,胶也能把设备粘起来,这是我们要攻克的另一个难题。第四,农作物的秸秆的收储运。中国农业还不是规模经营,我们的祖国以前都是包产到户,每家不过一亩两亩。我们去收秸秆的时候,经常会出现一种情况——这一垄地是这一家的,把这一垄地收起来,旁边那家不让收,设备就空跑了。国外的土地是集约化的大片土地,所以设备也是大片收割的设备。到了中国,收秸秆的设备都要重新研发。
郭兴田:我们现在做的这些事,我把它称之为近农产业,就是靠近农村,靠近农民。中国农业迟早走向现代化,农业现代化预示着规模化,规模化造成的剩余劳动力如何来解决?这就需要打造一些近农产业来消化。所以我们公司工厂大多数都在县镇上。我们大家都希望用这样的方式消化剩余劳动力。内陆市场不靠海,靠陆路运输,随着内需市场的提振,中国中部地区相对于沿海地带的劣势逐渐消失。“农民工”变成产业工人,在自己的家乡就业。我们企业内部也有一个政策,只要工人能找到接班人,我们允许他们去公司靠近家乡的工厂就业。
十八大提出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口号,要想让大家真正感受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,需要众多企业去实践这个理念,让我们消费者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存方式。如果我们也可以用工业化、绿色化和数字化的手段对居家生活进行重构,绿色可持续发展将孕育更多新商机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加多